身份经历了“野菜→食疗→药疗”的漫长演变。
(一)魏晋至唐:从“凫公英”到药用启蒙
南朝《名医别录》称其“凫公英”,列为菜部,谓“味甘,无毒,主消渴,补虚乏”,此时以食疗为主。唐代《新修本草》首载其药用:“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亦堪生食,主妇人乳痈肿”,明确其消乳痈的功效,开启药用记载之先河。
(二)宋至明:功效拓展与名称统一
宋代《本草图经》绘“蒲公英”图,描述其“春初生叶,似苦苣,花如菊而小,细茎,断之有白汁”,并载“治恶刺及狐尿刺,取汁涂之”,外用范围扩大至外伤感染。明代《本草纲目》整合诸家之说,定“蒲公英”为正名,详述其根、叶、花的不同功效,使“一物多用”的认知系统化。
(三)清至近现代:从民间药到主流药材
清代《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典籍强调其“专入阳明胃、厥阴肝”,治“一切痈疽”,确立其“疮家要药”地位。民国时期,张锡纯、恽铁樵等名医将其纳入时方,用于温病、内痈,推动其从民间草药升级为临床常用药。1963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收载蒲公英,明确其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标志着其药用身份的官方确认。
四、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历史演变:从生用到精制
蒲公英的炮制经历了从“生熟不分”到“精准炮制”的过程,反映了中医“因证施炮”的用药智慧。
(一)炮制方法的演变轨迹
1 唐代:鲜用为主,初现干制
《千金方》载“捣汁”“煮汁”,以鲜品外用为主;《新修本草》提及“晒干为末”,用于外敷,此为最早干制记载,尚未见炮制加工。
2 宋代:炒法诞生,缓和药性
《太平圣惠方》首载“微炒”,治“肠痈腹痛”,炒后苦寒之性稍减,避免伤胃,适用于脾胃虚弱者。此后《济生方》《普济方》均沿用炒蒲公英,用于内痈、久痢等需“清热而不伤正”之证。
3 明清:炮制理论系统化
《本草蒙筌》提出“生用散滞气,炒用止泻痢”,明确生、炒功效差异;《炮炙大法》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