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黄酒200l,捣烂后加黄酒煎沸,去渣温服,药渣外敷乳房。此为民间治哺乳期乳腺炎的“神方”,蒲公英消痈散结,瓜蒌清热涤痰,黄酒行药势,清代《傅青主女科》亦载类似配伍,强调“未成脓者立消,已成脓者速溃”。
2 咽喉肿痛——公英玄麦甘桔汤(民间经验方)
蒲公英30g、玄参15g、麦冬15g、甘草6g,水煎频服,治慢性咽炎属阴虚火旺者。方中蒲公英清咽喉热毒,玄麦增液润燥,甘草调和药性,较《医学心悟》玄麦甘桔汤更强清热之力,民间谓其“三天消红肿,七天除咽干”。
3 湿热黄疸——公英茵陈汤(《中华本草》收录)
蒲公英根30g、茵陈20g、栀子10g,煎服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此承《伤寒论》茵陈蒿汤之意,蒲公英根善入肝经,与茵陈相须为用,增强利胆退黄之效,现代药理证实其可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转氨酶。
4 痈疽疔毒——公英地丁双花饮(《外科正宗》启发方)
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20g,水煎服,治疔疮肿毒、丹毒。此仿《外科正宗》五味消毒饮,去野菊花、天葵子,简化为“三仙饮”,民间认为其“清热解毒之力如雷霆万钧,疮疡未成即消,已成即溃”。
二、名医名方中的蒲公英:从经验到经典的升华
蒲公英虽未列入《神农本草经》,但其药用价值经历代医家发掘,至明清时已成外科要药,近现代更因张锡纯等大家推广,跻身“清热解毒第一梯队”。
(一)古代名医的开拓性应用
1 孙思邈:开创外用先河
唐代《千金翼方》载“蒲公英汁,涂恶刺”,治外伤感染,为最早外用记载。孙氏强调“取汁生用,其效最捷”,奠定了蒲公英“鲜用优于干用”的民间认知。
2 李时珍:厘正名称与功效
《本草纲目》首立“蒲公英”正名,释名“地丁”,谓其“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并记载治“髭须黄赤、发不生”的生发方(蒲公英煎汁涂擦),拓展其应用至皮肤科。
3 陈士铎:推崇为“至贱而有大功”
《本草新编》盛赞蒲公英“泻胃火之胜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