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柴胡的临床使用(4/5)
于治疗气机阻滞、胃肠积滞;“寒热邪气”则指其和解寒热的功效,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应用相呼应。

    2 先秦及汉代的药用雏形

    - 虽无先秦文献直接记载柴胡,但《诗经》《山海经》中“山菜”“茈胡”的描述(如《山海经·中山经》:“景山……其草多茈胡”),有学者推测可能为柴胡的早期名称,反映先秦时期已有采集利用柴胡的实践。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虽未明确提及柴胡,但汉代对“寒热病”“积聚病”的治疗思路,为柴胡后来的功效总结奠定了基础。

    四、与炮制演变:从生用到炮制的功效分化

    1 临床使用的历史演变

    - 汉代至唐代:解表、治疟、和肠胃

    - 张仲景以柴胡为主药治疗少阳病(小柴胡汤)、表里同病(柴胡桂枝汤),奠定其“和解少阳”的核心功效。

    - 《肘后备急方》中用柴胡治“温疟”,延续了《本经》“寒热邪气”的应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补充其“除伤寒心下烦热”。

    - 宋代至金元:疏肝、升阳的拓展

    -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的出现,开创柴胡在妇科、情志病中的疏肝养血用法。

    -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补中益气汤,将柴胡用于升提脾胃清阳,治疗气虚下陷证,突破了此前“解表、和里”的局限,赋予其“升阳举陷”的新功效。

    - 明清时期:炮制细化与功效专精

    - 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善用柴胡治疗湿热病(如蒿芩清胆汤),强调“柴胡疏泄少阳三焦气机”。

    - 妇科领域,《傅青主女科》常用柴胡配白芍、当归治疗肝郁不孕、经行不畅,深化其“调肝养血”的作用。

    - 现代:药理研究与跨学科应用

    - 发现柴胡皂苷的解热、抗炎、保肝作用,推动其在病毒性肝炎(如柴胡疏肝散加减)、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 中成药开发:柴胡注射液(曾用于退热,后因安全性调整)、小柴胡颗粒、逍遥丸等,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

    2 炮制方法的演变与功效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