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古籍迷踪之银杏树下的残卷(7/14)
。城西绸缎庄的少东家捧着金叶子求治头痛,他却让管家先给巷尾长疥疮的乞儿敷药,自己隔着屏风说:\"公子肝阳上亢,乃思虑过度所致,先抄二十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再服天麻钩藤饮——这金叶子,留着给城东粥厂添些米吧。\"某天雨夜,他背着药箱穿过青石板路,听见墙角传来婴儿的啼哭,发现破筐里的女婴浑身发烫,脐带上还沾着脓血。抱回医馆后,他用金银花煎水为婴儿擦身,又将人参切成薄片贴在脐部,整夜守在摇篮边,看烛花爆了七次,直到东方既白。

    渐渐的,人们发现这位年轻医士的药方总带着巧思:给卖炭翁开的咳嗽方里,特意用便宜的枇杷叶代替昂贵的川贝;给产妇调配的生化汤,必让药铺把桃仁研成泥状,说这样\"药力更易入血分\"。他的诊脉室墙上挂着幅自书的条幅:\"医道如舟,载的是寒门百姓;药柜似秤,称的是良心分量。\"每当看见穷苦人揣着包好的药材千恩万谢,他总会想起杨木村那场疫情,想起溪水边腐烂的猪尸和患儿澄澈的眼睛——原来医者的仁心,从来不是悬壶济世的空名,而是蹲在灶台前看药汤翻滚的每一个晨昏,是把自己的袖口浸在药渍里,却让他人的生命焕发出新的光彩。

    云台杏坛:

    医道传薪录

    光绪二十年孟夏,云台书院的朱漆大门前,新悬的\"山长\"木匾尚带着桐油清香。五十八岁的林砚之身着青布长衫,亲手将两串晒干的黄芪、当归挂在门楣两侧——这是他自创的书院标识,既合儒家\"悬壶济世\"之旨,又暗合医道\"草木通灵\"之妙。自他走马上任,这座传承百年的儒学重镇,从此飘出了《汤头歌诀》与《论语》齐诵的琅琅书声。

    讲堂内外:

    仁心为灯,医儒兼修

    每日卯初,林砚之必在\"仁术斋\"亲授《黄帝内经》。他常以《灵枢》竹简为教具,用狼毫在黄草纸上画下十二经络图,讲到\"医者,意也\"时,笔尖骤然一顿:\"昔张仲景为长沙太守,升堂问诊时左手执《尚书》,右手按脉,此乃医儒同源之证。\"说罢取出珍藏的《伤寒杂病论》宋刻本,翻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指尖划过\"见病知源\"四字,墨色在晨雾中洇开,恍若仲景穿越千年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