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须为用,直达命门,温煦脾肾之阳,化散阴寒痰饮,针对“阳虚寒凝”核心病机。
- 现代药理:附子强心、扩血管,肉桂调节糖脂代谢,二者均具抗炎、镇痛作用,改善机体低代谢状态。
臣药(6味)
- 干姜、白术、茯苓:
- 干姜温中焦、散肺寒,配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三药合用,健脾胃、化痰饮,杜绝生痰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黄芪、党参:
- 补肺脾之气,固护卫表,针对肺卫不固之鼻凉、清涕,兼助气血生化,缓解哺乳期气血亏虚。
- 桂枝:
- 温通经脉,助君药温阳化气,兼解肌祛风,疏通气机,推动痰瘀消散。
佐药(11味)
- 陈皮、法半夏、天南星:
- 陈皮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南星涤顽痰、散结节,三药合用,针对皮下脂肪瘤、副乳之“痰凝”病机,消已成之痰。
- 川芎、丹参、当归:
- 川芎行气活血,丹参化瘀消症,当归养血活血,三药养血而不滞,活血而不伤正,针对“血瘀”病机,改善乳络、皮下气血壅滞。
- 白芍、熟地:
- 白芍敛阴柔肝,熟地滋阴养血,制约附子、肉桂之燥烈,兼补哺乳期阴血损耗。
- 杜仲、桑寄生:
- 补肝肾、强筋骨,辅助君药温肾,兼祛风湿,缓解肩背冷凉之寒湿痹阻。
- 防风:
- 祛风解表,合桂枝增强固表御邪之力,针对鼻窍失温之症。
使药(2味)
- 炙甘草、生姜、大枣(生姜、大枣属引经药,合炙甘草为使):
- 炙甘草调和诸药,生姜温胃止呕,大枣养血和中,三药合用,健脾胃、资化源,使药力持久,兼顾哺乳期脾胃功能。
处方来源与配伍特点
1 来源:
- 核心温阳化饮法源自《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干姜、茯苓、甘草);
- 化痰散结借鉴《外科正宗》消瘰丸(半夏、陈皮、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