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泉水突然荡起细不可闻的清音。一片新抽的柏叶正巧飘至“佐”字右上方,叶脉的走向竟与《千金方》里“佐药”旁的朱砂批注完全重合——那是他十二年前在刻本上初见的,李中梓用鼠须笔勾出的辅助线,此刻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草木纹路。更奇的是,井台砖缝里的艾草,正以祭文为中心,呈放射状生长,叶片尖端指向“金、木、水、火、土”各字,仿佛在地面重排五行方位。
末段“今以柏露为墨,石苔为证,祈药魂永续,如井泉长流”收笔时,狼毫突然被一股微风托起,笔尖在“流”字最后一勾处带出半弧银线——那是晨光穿过古柏枝桠,将千头柏的新绿筛成光点,落在墨字之间,竟聚成小小的药葫芦形状。叶承天望着自己写下的祭文,发现每个字的笔画里都藏着药草的影子:“阴”字的左耳旁是当归的根须,“阳”字的右半边是连翘的果瓣,“和”字的口部,分明是山楂切片的轮廓。
折叠祭文时,他听见井中传来极轻的水响,低头看见自己的倒影里,竟叠着一个青衫老者的虚影——腰间悬着药葫芦,袖口沾着未干的朱砂,正是昨夜碑影的模样。当祭文收入锦囊的瞬间,古柏顶端的第一缕阳光恰好射中井台,整块青石板突然浮现出细密的刻痕,那是被千年风雨磨浅的《千金方》药歌,此刻借着他的笔墨,重新在晨光中显形。
“师父,您看这井台的字……”他忽然对着虚空低语,手指抚过石面上若隐若现的“黄连苦,人参补”,想起三十年前师父在雪夜教他辨认药材时,掌心传来的温度。晨风掠过他鬓角的白发,将祭文的墨香送入药王殿,长明灯的光应声摇曳,仿佛殿内的孙思邈塑像,正隔着千年时光,用目光为这些文字盖上最后的印鉴。
当第一只山雀在柏枝上啼叫时,叶承天看见自己方才写下的祭文,不知何时已化作几片淡金色的纸蝶,正绕着井台飞舞。每只纸蝶掠过药草时,叶片都会轻轻颔首,像是在确认某种古老的契约。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就像药王井的水,自唐代至今从未干涸,中医药的魂,正藏在每个医者研墨时的呼吸里,长在每株药草破土的嫩芽中,随着时光的年轮,一圈圈向更深处蔓延。
接过用黄表纸包着的井土时,叶承天指尖触到纸包角落的砂粒——那是从井台石缝里带出的,混着千年药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