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
- 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大黄、水牛角(冲服)、丹皮。
- 神昏加安宫牛黄丸(冲服)或紫雪丹开窍醒神。
6 瘀血阻滞证
- 病机: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胆腑脉络不通。
- 常见疾病: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术后粘连。
- 临床表现:胁肋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方药:
- 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丹皮、香附、乌药、枳壳。
- 加减:刺痛剧烈加延胡索、三棱;兼气虚加黄芪、党参。
二、中医治疗原则与特色
1 治胆必求于肝:因胆与肝相表里,无论湿热、气滞、阴虚等证,均需兼顾疏肝、柔肝、泻肝之法。
2 通腑利胆为要:胆腑以通为用,常用大黄、枳实、柴胡等通腑泄热,促进胆汁排泄(尤其针对结石、感染)。
3 分期辨证:
- 急性期(如感染、结石嵌顿):以清热利湿、通腑解毒为主,侧重“攻邪”。
- 缓解期(如慢性炎症、术后调理):以疏肝健脾、滋阴养血为主,侧重“扶正”。
4 内外合治:
- 内服中药调理气机、清利湿热;
- 配合针灸(取穴: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太冲等)、穴位贴敷(如消炎利胆膏贴胁肋部)增强疗效。
三、注意事项
1 饮食调护:忌油腻、辛辣、酒食,急性期宜清淡流质饮食,缓解期可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肉、豆腐)。
2 情志调节:避免忧思恼怒,保持心情舒畅,因“怒则气上”易致肝胆气滞。
3 现代药理结合:部分中药具有利胆作用,如茵陈、金钱草、郁金、柴胡等,可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道运动。
中医治疗胆囊病变的方药在现代药理研究中显示出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主要涉及利胆、抗炎、抗菌、调节胆道运动、保护肝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