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网游动漫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通过黄阿姨这个病案,引发了白骄阳对中药治疗胆囊疾病的研究(6/19)


    1 通降为顺:胆腑以通为用,无论气滞、湿热、结石,均需配伍利胆通腑药(如柴胡、郁金、枳实、大黄)。

    2 分期论治:

    - 急性期(湿热、脓毒):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如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

    - 缓解期(气滞、脾虚):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如逍遥散合四君子汤);

    - 结石期:溶石排石(金钱草、鸡内金)与防石并重(控制饮食,避免湿热内生)。

    3 情志调摄:因“胆主决断”,情绪抑郁易致胆气不畅,需配合心理疏导(如“疏肝解郁”贯穿治疗始终)。

    总之,中医对胆囊相关病变的认识始终围绕“胆腑功能”与“肝脾协调”,强调辨证求因、整体调理,而非局限于局部病灶,尤其在术后综合征、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中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理论中虽无“胆囊”这一解剖学概念,但将其功能归属于“胆”的范畴。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主疏泄胆汁、储藏精汁,其病变多与肝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以下从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治法、方药进行梳理:

    一、常见辨证分型及核心病机

    1 肝胆湿热证

    - 病机:湿热蕴结肝胆,胆汁疏泄不畅。

    - 常见疾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期、胆道感染等。

    -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绞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身目发黄(黄疸),小便黄赤,大便黏腻或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 方药:

    -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偏重):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柴胡、生地、当归、甘草。

    -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明显):茵陈、栀子、大黄(《伤寒论》)。

    - 加减:伴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胁痛剧烈加郁金、川楝子;呕吐加姜半夏、竹茹。

    2 肝郁气滞证

    - 病机: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胆腑气机阻滞。

    - 常见疾病:慢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功能性腹胀、隐痛)、胆石症缓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