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胆火上逆(《寿世保元》:“吞酸者,多由肝火上炎,胃脘痞闷,津液不行,故有酸水如醋浸心。”用左金丸清肝和胃)。
五、奇恒之腑病变:胆石(癖结、石淋)
对应:
胆囊结石、胆管结石(中医无“胆囊结石”病名,按病位及症状归为“胁痛”“胆胀”“癖结”)。
病机:
- 湿热久蕴,煎灼胆汁成石(“湿郁化热,热熬津液成石”);
- 气滞血瘀,痰浊凝结(《医学衷中参西录》:“胆石者,因胆汁凝结所成。”)。
治疗:
- 清热利湿排石(金钱草、鸡内金、郁金等,即“三金”配伍);
- 理气活血消症(适用于较大结石或反复发作的胆胀,加三棱、莪术)。
六、整体病机:胆与肝脾的关系
1 胆与肝相表里:胆病多从肝治,如疏肝解郁(柴胡、香附)、清肝利胆(黄芩、龙胆草)。
2 胆助脾胃运化:胆汁助消化,胆失疏泄则脾胃受困,故需健脾和胃(茯苓、白术、陈皮),防止“土虚木乘”。
3 病机关联:
- 急性发作期多为“实”(湿热、气滞、血瘀);
- 慢性期或术后多为“虚实夹杂”(脾虚兼气滞、阴虚兼湿热)。
总结:中医病症范畴核心框架
中医病症 对应西医疾病\/表现 核心病机 经典依据
胆胀 胆囊炎、胆囊结石、术后胆绞痛 胆腑气滞、湿热、痰瘀 《灵枢》《中医内科学》
胁痛 右上腹、右胁部疼痛 肝胆络脉不和(气滞、血瘀、湿热) 《景岳全书》
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阳黄\/阴黄) 湿热熏蒸\/寒湿阻滞,胆汁外溢 《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
痞满\/反酸 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 胆胃不和,胃气上逆 《伤寒论》《寿世保元》
泄泻 术后脂肪泻、脾虚湿盛型腹泻 脾失健运,胆液异常排泄 《医宗必读》
癖结\/石淋 胆囊结石、胆管结石 湿热痰瘀凝结,胆腑壅塞 《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疗原则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