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
- 气滞血瘀证:右上腹刺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涩(对应“膈下逐瘀汤”加减)。
- 痰湿阻滞证:脘腹胀满、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四、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痉挛或松弛)——对应“胆胀”“腹痛”“胰瘅”范畴
核心病机:
- 肝胆湿热:胆腑术后,余邪未清,或饮食不节(如高脂饮食)生湿化热,湿热蕴结肝胆,阻滞气机,导致胆腑通降失常(痉挛时疼痛剧烈,松弛时胆汁反流)。
- 腑气不通:湿热或血瘀阻滞胆道,胆液排泄不畅,可诱发类似“胆胀”(《灵枢》:“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或“胰瘅”(急性胰腺炎,属“腹痛”重证,与脾胃实热、腑气不通相关)。
中医证候:
- 肝胆湿热证:右上腹绞痛或胀痛,口苦咽干,身目发黄(若伴胆管梗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对应“茵陈蒿汤”“大柴胡汤”证)。
- 腑实热结证:腹痛拒按、高热、便秘,舌苔黄燥,脉沉实(需通腑泄热,如“大承气汤”)。
五、术后整体调理——对应“虚劳”“痞满”范畴(针对气血虚弱者)
核心病机:
- 脾胃气虚:手术耗伤气血,脾胃运化无力,出现乏力、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对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证)。
- 气阴两虚:术后长期不适导致阴液耗伤,伴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需益气养阴,如“生脉散”加减)。
中医治疗原则与核心思路
1 辨证分型论治:
- 腹泻便溏——健脾祛湿(参苓白术散)、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 胆汁反流——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清热利湿(黄连温胆汤);
- 血瘀腹痛——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软坚散结(针对粘连,加三棱、莪术);
- 虚弱调理——益气养血(八珍汤)、调和肝脾(逍遥散)。
2 强调“胆-肝-脾-胃”整体关联:
胆囊属“奇恒之腑”,与肝相表里,其功能失常常涉及肝失疏泄、脾失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