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了虚寒下利、脓血不止的治法。
3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休息痢”
-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详细论述“痢病”,提出“湿热蕴结肠道”是主要病因,如“痢者,由湿热蕴结,伤于脾胃,胃虚气逆,腹内虚鸣,肠间受客热,热乘于血,血流肠内,赤白相杂”。
- 首次明确“休息痢”的概念:“休息痢者,痢止后,过一段时间复发,发作时症状如初”,与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慢性特征相符。
4 《丹溪心法》——强调“湿热”为病
- 元代朱丹溪提出“痢症多属于湿热”,《丹溪心法·痢病》:“痢虽有赤白之殊,皆湿热之症”,认为湿热内蕴是核心病机,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5 《景岳全书》——辨虚实寒热
-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中强调辨证论治,区分“暴泻”与“久泻”,指出久泻多属脾虚、肾虚,如“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对应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脾肾两虚证。
二、病因病机的古籍论述
1 湿热内蕴:多因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肥甘)、外感湿热,致湿热蕴结肠道,损伤肠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2 脾虚湿盛: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邪困脾,如《景岳全书》“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3 脾肾阳虚:久病及肾,脾失温煦,肾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导致久泻不止、五更泻,如《医宗必读》“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遂成五更泄泻之症”。
4 阴血亏虚:久痢伤阴,或湿热灼伤阴液,致肠道失润,出现阴虚内热、便血,如《临证指南医案》记载“痢久伤阴,虚坐努责”。
5 气滞血瘀:湿热瘀阻肠道,气血运行不畅,肠络受损,如《血证论》“肠道瘀血,便后下血,腹部刺痛”。
三、治法与方药的古籍依据
1 清热利湿:源自《伤寒论》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