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意也’,这‘意’便藏在草木的姿态里。你看这茶芽露,绒毛能裹住风痰,是取其‘轻可去实’;月光下发光,是得了太阴之精,正合‘上焦如雾’的医理。”他忽然笑指阿林发间沾着的茶芽,“至于你听见的琴声,不过是茶汤入喉时,与你体内闭塞的肺窍撞出了共振——就像琴弦遇着知音调,自然要响上一响。”
医馆角落的铜漏滴答作响,漏壶里的水滴落在接水的铜盏,发出清越的“叮咚”声,竟与茶芽露表面的细响隐隐和鸣。阿林捧着陶钵,见月光正沿着芽尖的绒毛流淌,那些银亮的丝线仿佛活了过来,在茶汤里跳起古老的医舞——是《黄帝内经》里的“升降出入”,是孙思邈笔下的“天人合一”,此刻都化作了这盏中浮动的微光。
“明日把这芽露给那采茶女送去,”叶承天合上医案,狼毫笔搁在笔架上,笔锋恰好指向窗外的忍冬苗,“让她在月出时饮下,借月光的清凉收一收肺里的燥火。你瞧这绒毛在月下发光,原是草木借着太阴之气,给世人留的一味‘无声之药’。”他说话时,忍冬藤蔓忽然在风中轻晃,两三片新叶上的露珠坠落,打在窗台上,竟与阿林记忆中的琴声,同出一辙。
更深露重时,医案上的脉象图与茶芽生长曲线在月光中渐渐模糊,却又在阿林的眼中愈发清晰——原来人体的脉象,从来不是单独的线条,而是与草木的荣枯、星月的流转,共同谱成的一曲大音希声。那盏茶芽露里的“琴声”,不过是天地万物在人体内的一次和鸣,而师父笔尖的墨线,早已将草木的医者仁心,都融进了这横竖撇捺的医案之中。
最后一盏灯烛熄灭前,叶承天望着陶钵里沉底的茶芽,芽尖的绒毛虽不再发光,却在暗处泛着温润的微光,像极了无数个悬壶济世的夜晚,那些默默熬煮的汤药里,藏着的草木对人间最轻柔的安抚。而窗外的忍冬苗,正借着月光悄悄生长,新叶上的“安”字纹愈发清晰——原来草木与医者,从来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弹奏着同一曲关于生命的和弦。
暮色给药园的竹篱镀上淡金时,叶承天的指尖抚过忍冬新抽的藤蔓。五瓣合一的花盏已收卷成小喇叭,却在暮色里透着微光,像是把白日吸纳的阳光都酿成了夜露。他望着东边坡地方向,想象着采茶女此刻正将忍冬苗栽进茶园——湿润的红胶土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