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布衫,映得背篓里的药材仿佛披着银纱。
在山腰的破庙里,面对高烧抽搐的孩童,陈松年让林砚之先拟方。少年看着孩子口唇焦裂、疹色紫暗,想起《幼幼集成》里\"麻为阳毒,贵得透发\",却犹豫是否该用石膏。师父摸摸他冰凉的手背:\"观其舌绛而干,乃热入营血,当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佐以蝉蜕透疹。\"说罢亲自掌勺,教他掌握武火煎药的时辰——砂锅里的药汁沸腾三次,恰如更鼓三声,暗合《汤液经法》的火候之道。
每逢朔月之夜,陈松年便让砚之背着药箱走二十里夜路,去给江对岸的老渔翁送药。起初少年常被猫头鹰的叫声惊出冷汗,后来却发现月光能照清每种草药的轮廓:益母草在露水里泛着银边,车前子的穗子像串起的珍珠。师父说:\"医者走夜路,须得让心里亮堂过月光。\"某次归来遇暴雨,师徒俩在土地庙避雨,陈松年从怀中掏出用油纸裹着的《本草图经》,借闪电的光指点着穿山甲的图谱:\"此药最忌火炒,世人多不知其性,你看这鳞片排列,正是利水通经之象。\"
三年后的惊蛰,林砚之在药庐后院晾晒师父新制的膏方,忽听前堂传来争执声。原来是城西米商带着厚礼求购陈松年秘传的醒酒方,却被师父指着门前\"只收半升米,不接半两金\"的木牌拒绝。待商人愤而离去,陈松年擦着药柜对徒弟说:\"医道如秤,失之毫厘则人命关天,若被金银蒙了眼,这秤杆便要歪进黄泉路。\"少年望着师父洗砚时溅在青衫上的墨渍,忽然明白为何师父诊脉时总把袖口捋得格外整齐——那是医者对天地的敬畏。
当春分的第一缕阳光爬上药庐的飞檐,林砚之已能独自辨识百种药材的真伪:真牛黄的层纹如琥珀松脂,假朱砂的粉末遇水会泛出铁腥。某个给佃农义诊的午后,他见师父在给一位断指的樵夫包扎时,特意在金创药里加了两钱人参:\"血肉之伤,最需补气血以生新。\"那一刻,少年忽然懂得医书里\"医者仁术\"四字,原是要把活人济世的温热,熬进每一味苦寒的药材里。
光绪十四年夏,扬子江畔的芦苇荡被暑气蒸得蔫黄,毗邻的杨木村却在暮色里腾起阵阵哭声。林砚之背着药箱赶到时,正见村口王老汉趴在井沿呕吐,秽物中竟混着血丝,老伴儿扶着他的手瘦得像枯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