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含五味子乙素,保护肠黏膜(抑制氧化损伤)、收敛止泻(减少肠道分泌)、调节免疫(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4 活血化瘀药(针对血瘀证)
- 丹参:含丹参酮2a、丹酚酸b,改善肠道微循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促进黏膜修复(调节tgf-β\/sad信号通路)。
- 蒲黄:含蒲黄苷,止血(促进凝血酶生成)、抗炎(抑制组胺释放)、保护肠黏膜血管内皮细胞。
- 当归:含阿魏酸,调节肠道免疫(抑制促炎因子,促进黏膜愈合)、改善肠道屏障(增加杯状细胞数量,促进黏液分泌)。
5 养阴药(针对阴血亏虚证)
- 生地黄:含梓醇,调节肠道津液代谢(抑制肠道水分过度丢失)、抗炎(降低il-1β、tnf-a)、改善阴虚内热症状。
- 阿胶:含胶原蛋白,促进肠黏膜修复(提供氨基酸原料)、止血(增强血小板聚集)、调节免疫(提升血清igg水平)。
四、总结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强调“辨证分型、分期论治”:急性期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侧重“攻邪”;慢性期以健脾补肾、养血滋阴为主,侧重“扶正”,兼夹血瘀者贯穿活血化瘀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抗炎、调节免疫、修复肠黏膜、改善肠道菌群及微循环等作用,与西药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临床需结合内镜及病理分期,个体化制定中西医结合方案。
现代医学的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病变范围及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方案,目标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一、基础药物治疗
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
- 作用机制:抑制肠道环氧酶(x)和脂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合成,减轻黏膜炎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肠黏膜屏障。
- 适用人群:轻-中度uc(尤其是病变局限于左半结肠或直肠)的诱导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