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胃炎:长期胃黏膜损伤,分“非萎缩性”(浅表性)和“萎缩性”。前者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导致;后者与长期炎症、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相关,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2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 胃黏膜保护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被破坏,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形成“伤口”。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进食后1小时内),十二指肠溃疡为空腹痛(饥饿时或夜间痛),可伴呕血、黑便。
3 胃食管反流病(rd)
- 胃酸、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食管黏膜,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严重者可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咽喉\/肺部并发症(如慢性咳嗽、咽炎)。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 无器质性病变,但胃动力紊乱、感知过敏,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嗳气、上腹隐痛,与情绪、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 全球约50人群感染,是胃炎、溃疡、胃癌(who一类致癌物)、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alt)淋巴瘤的主要诱因,多数人无症状,部分出现腹胀、口臭。
6 其他:胃息肉(良性居多,部分癌变风险)、胃癌(老年、长期hp感染、萎缩性胃炎患者高发)、胃轻瘫(胃动力不足,排空延迟,常见于糖尿病、术后)。
(二)功能性疾病(无结构异常,功能紊乱)
- 肠易激综合征(胃型):压力、饮食刺激导致胃蠕动异常,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常伴肠道症状(腹泻\/便秘)。
- 功能性烧心:无反流证据,但自觉烧心,与食管敏感性升高有关。
二、胃部疾病常用药物分类及机制
(一)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核心治疗药物)
1 质子泵抑制剂(ppi,“强效抑酸药”)
- 机制:不可逆结合胃壁细胞的h+\/k+-atp酶(质子泵),抑制胃酸最后一步分泌,抑酸作用强且持久(持续24小时)。
- 代表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