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非常灵活,无论哪种情况出现,我军都能占据有利时机。
王奉放下电报,轻轻揉捏着额头。
作战计划相当完善,但还是犯了老毛病。
从电报上看得出,无论是阎老西,还是杨爱源,都寄希望能正面击退团城口之敌。
如此一来,晋绥军便是此战主力,拿的是头功头功。
而一一五师不过是在后面兜底的伏击部队。
可驻守在团城口的日军,可是足足三个大队的兵力。
同时还有一股迂回日军,在侧翼不停的进行袭扰。
想要击退日军,说实话很难…
更像是一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作战计划。
相比于那些高坐公堂的司令长官,王奉更倾向于一一五师是此战的绝对主力。
八路军改编不久,战士都是走过两万五千里的精锐老兵,还没有吃空饷的情况,都是满编配置。
虽然武器简陋了些,但作战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在伏击战这种特定的作战条件下,更是如虎添翼。
王奉的想法是,在暂一旅截断了日军的后勤辎重后,届时一路向西,配合一一五师夹击日军。
方为上上策。
据他所知,正史上平型关大捷,仅击毙了一千余名日军。
仍有数千日军,沿着西北方向突围。
若是暂一旅能够及时出现,说不定会有更大的战果。
王奉轻声嘀咕:“历史线就这么改变了,也不知道这一次阎老西能不能保住山西的半壁江山。”
刚穿越过来时,王奉心中的感觉,更多像是一个看客,站在上帝视角上审视当下。
毕竟能够提前知晓未来走向。
别看日军现在的侵略如火如荼,可抗日战争胜利的大势不可避免。
但当亲身参与到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战役。
甚至到了有能力扭转战役局势的地步时,又觉得肩上压着一股重担。
置身于历史洪流,一举一动皆会走向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原本高桂滋丢了团城口,一一五师在无援助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先因暂一旅的缘故,第17一直坚守阵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