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数目正相契合,且此门观之亦甚佳。
经讨论后,朱瞻基决意打造这一世界奇观。
但刘柘的话显然是在给他的计划泼冷水,若延至永乐十九年,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想到这里,朱瞻基提议:“那改用砖石如何?或许能省去不少时日。”
“殿下,若用砖石,恐难达到您的期望。”
刘柘摇首否定了这个方案,“砖石堆砌必留缝隙,外观似寻常城墙,如此则与国子监无异。”
朱瞻基闻言眸光微闪,忽然问:“你的意思是,只要不留缝隙即可?”
“正是!”
刘柘虽不解其意,但仍点头应允:“若有太孙殿下替代石柱的妙法,臣有信心于五年内完成两所学院。”
“五年太久!”
朱瞻基摇头,竖起一根指头说道:“我只给你一年!”
“绝无可能!”
刘柘听后毫不迟疑地苦笑摇头。
------------
即便只是修建一个小庭院,也需要两三个月,从打地基、烧砖瓦、垒墙到上梁、铺瓦,这还不算那些细节上的活计,整个流程走下来,两三个月已经算是迅速的了。
若再慢些,恐怕还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
有的大家院落,更是几代人齐心协力才得以完工。
更何况是一座占地近六千亩的学府,这规模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型城池。
一年之内怎么可能办到?
朱瞻基并未搭理刘柘的话,既然他开口了,自然已有把握。
按照这个时代常规的施工速度,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建起一座学府,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听刘柘说完后,他也大致明白了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修建房屋本身耗时不多,主要是前期筹备各种材料费劲。
单单采伐石材就是一项艰巨工程,特别是那些巨大的石柱,既庞大又沉重,不仅需要大量人手,还需特殊手段才能运输。
毕竟这不是未来,那个时代有各种大型机械,能将建筑玩出无数新花样。
在这个年代,一切成就全靠人力慢慢积累,虽然有所创新,但终究离不开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