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推算,这座小型纺织厂每天生产的毛线,相当于万余条围巾或四千多件毛衣。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换算,但无疑,工厂的效率确实得到了显着提高。
在这个时代,成品衣物本就不多,若日后织毛衣的方式得以推广,毛线必将成为众多妇女的最爱。
想起后世毛线的流行程度,从情窦初开的中学生到寒冬时节专注于织围巾的女孩们,无不痴迷于此。
若将这种风尚引入大明,这个崇尚男耕女织的社会,有了织毛衣这样便捷实用的新方式,农闲时分,几个农村妇女或富贵之家的闲人,聚集在村头巷尾、阁楼闺房,边聊天边织毛衣的情景,恐怕会成为常态。
朱瞻基仿佛已经看到周忱未来成为“妇女之友”
的模样。
想到这里,朱瞻基注视着周忱的眼神变得意味深长。
稍作思索后,他开口询问:“若纺织厂全力开工,羊毛的供应是否足够?可别到时候羊毛供不应求。”
周忱并不知朱瞻基心中已盘算诸多,甚至想好了未来名号,听后立刻回应道:
“殿下尽可放心,近日户部派往草原采购羊毛的人传来消息,草原得知我朝欲购羊毛,用的是食盐、布匹、陶器与粮食等物交换。
有些部落首领亲自登门,愿以低价交易,只为换取所需之物,故而羊毛供应无忧。”
朱瞻基闻言笑了:“不必降价,不能让牧民吃亏,他们养羊不易,应让他们获利,否则怎会继续供给我们羊毛?”
周忱点头认同,又补充道:“殿下所言极是,据臣估算,每头羊的羊毛约三至五斤,一斤五十文的黄盐即可换十头羊的羊毛,约四十斤。
除去杂质,经清洗晾晒,可得三十斤,可制六十繀毛线。
扣除所有成本,一繀羊毛的成本绝不会超过五文钱!”
“如此廉价?”
朱瞻基听罢心中微惊。
他原以为羊毛成本低廉,却没料到低至此般境地。
按此计算,一个毛线团仅需五文钱成本,那么一件毛衣的成本岂非只需二十文?
毛线虽非毛衣,但织一繀毛线所需时间不多,而织一件毛衣则需耗费一定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