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子,而朱瞻基却预见它将成为某些行为不端之人堕落的工具。
想想后世的娱乐新闻,揭露了多少表面光鲜的明星背后的问题。
若放在明朝,又会有多少人的底子经得起审视?
这简直是一柄无形的利剑,指向谁都能让他倒大霉。
当然,这柄剑不能轻率使用,用多了读者会麻木,最理想的效果是打击那些倒霉蛋。
比如李时勉这类人,毫无道理地与你作对,还无所畏惧。
对他公开曝光,让他彻底身败名裂是个办法。
但皇家日报对此不便描述得太具体,顶多简单说一句“李时勉多次在朝堂争辩,被关入诏狱”
。
要是细节过多,会让人觉得朝廷或朱瞻基阴险狡诈,反而损害形象。
这也是朱高炽不让朱瞻基详述此事的原因,以免自己沾染污点,也不详细报道反而引发争议。
不过这些都与当前的大明皇家《人民日报》无关。
当天傍晚,朱瞻基召见了张懋。
紧接着,锦衣卫全员出动,挨家挨户敲开了贫困家庭的门。
第二天清晨,应天城的街道上多了许多身穿小棉袄、背着特制挎包的孩子。
他们平均年龄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之间,个子矮小,身体虚弱,面黄肌瘦,但挎包上的“皇”
字格外醒目。
“卖报啦,大明皇家日报,一文钱一份,内含朝政大事、民生地理、诗词歌赋!”
“卖报啦,衍圣公孔缙弃笔从戎,誓言驱逐瓦剌蛮夷,一文钱一份!”
“卖报啦,郑达新作《夜赠李柘》,一文钱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