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没反应过来,不过见朱瞻基并未继续驳斥自己,便捋了捋胡须,笑着说:“臣的一言一行,自当负责。
也盼殿下能听从我的建议。”
“如此甚好。”
朱瞻基点头,转向杨士奇,“杨学士,李祭酒方才所言,你都听清了吧?”
杨士奇愣了一下,随后干脆地点点头:“臣记忆力尚佳,李祭酒的话一句不漏。”
“嗯。”
朱瞻基唇角微扬,接着说,“既然记下了,那请杨学士将这些记录下来。”
杨士奇虽疑惑,但还是依言提笔记录起来。
不多时,一份详细的奏疏便呈现在纸上。
杨士奇递给了身旁的小宦官,小宦官再交给朱瞻基。
朱瞻基展开一看,发现与刚才的对话一字不差,便递给了李时勉,笑着说道:“李祭酒不妨也看看,若无问题,请盖印并签名。”
李时勉心中茫然,不知朱瞻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如果仅仅以此作为证据呈报文武百官,这种手段实在显得过于幼稚。
即使这招能成,恐怕还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若是禀告圣上,他也不会惧怕,毕竟理在他那边。
眼见小鼻涕已将奏折递到面前,此时再推脱也来不及,只能稍作迟疑后,盖了印并签下名字。
待处理完毕,李时勉忐忑地问道:“微臣斗胆问太孙殿下,此物意欲何用?”
朱瞻基瞥了他一眼,面带笑意道:“无妨,我和太子最近创办了一份报纸,正缺一篇报道,我觉得你刚才的话不错,想将其刊载于报上。”
“报纸?”
李时勉一惊,满是疑惑。
他虽听闻邸报,却从未听说有报纸。
见他不解,朱瞻基耐心解释道:“你可以把它当作另一种邸报,专登朝廷政令及文人诗文,再广布天下,让黎民百姓和读书人更多了解朝廷动向与时局,你看如何?”
李时勉一时没反应过来,下意识点头道:“让天下读书人知晓朝廷政策,太孙殿下此举甚佳,还请赐国子监一份,以便诸生知悉国事。”
朱瞻基笑得更欢了:“那是当然,报纸本就是为了让更多百姓与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