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
见李时勉点头,朱瞻基笑了笑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李祭酒想必也明白,近日兵部尚书金忠因劳成疾卧床不起,若设立医学院,必定能培养众多良医。
届时让年迈的大臣身边常伴名医,无疑能使他们健康长寿。
有了这些老臣,我大明岂不更为昌盛?”
说到这里,朱瞻基特意看向杨士奇等人。
杨士奇年近六十,朝中像他这般年长的大臣不在少数。
李时勉听闻此言,心中亦有所触动。
他从未想过朱瞻基欲设医学院竟有这般考量,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反驳。
毕竟此刻若直言反对,岂非是在冒犯朝中的老年大臣?更何况,他自己也未必年轻,若日后老迈,谁能拒绝身边有良医相伴?
然而,这些念头仅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他随即坚定地说道:“太孙殿下处处替臣等考虑,实令臣深感感激。
即便如此,臣依然觉得此事尚欠妥当。”
朱瞻基听罢李时勉的话,眉眼间显出几分不耐,瞥了他一眼,却没有阻拦。
毕竟这世间事,总有人爱唱反调,于是只平静地道:“你说说看。”
李时勉便道:“殿下为老臣们谋福利,此举本是好事,但若仅为此大费周章建医学院,则实属多余。
老臣们怕也不会赞成。
何不发一封劝学书,劝导天下名医广收,日后择优录用,岂不更好?”
此话看似有理,实则只为反驳而反驳。
朱瞻基听了,嘴角浮现出一丝轻蔑的笑,缓缓说道:“李大人之法虽佳,然劝学之力终究有限,若设医学院,待医者增多,百姓自可受益良多。
那时,生病之人也不至于求医无门。”
“殿下此言差矣!”
李时勉立刻打断。
“殿下,百姓未必会认同您的观点。
要知道,唯有读书才是正途,殿下执意兴办医学院,只会惹得民怨沸腾。”
“哦?竟有此事?”
朱瞻基冷笑着回道,“既然李大人这么说,想必您对自己的话也负得起责任吧?”
负责?李时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