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正欲再说些什么时,房门再度开启,一名侍女走进来,见了朱瞻基便施礼道:“老爷请您进太孙殿下过去。”
朱瞻基听罢点头,知是金忠已醒,遂推门而入。
室内热气腾腾,金忠脸色苍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仅半日未见,他竟成了这般模样。
朱瞻基趋近床边,金忠费力地试图起身,却无能为力,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劳太孙惦记,只是老夫如今实在无法起身行礼了。”
朱瞻基安抚道:“金大人不必如此客气,我能坐在这太孙之位,全靠您当年在先皇面前的举荐,该行礼的应是我才对。”
朱瞻基提及的是永乐九年的事,确如他所说,朱瞻基得以成为太孙,实因金忠向朱棣的推荐。
不然的话,朱瞻基或许至今仍是皇长孙,别小看了这两个称呼的区别。
实际上,长孙即便再得宠,也不过是个臣子;而太孙则是未来的储君,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金忠闻言展颜一笑,他早对这位太孙殿下另眼相看,绝非仅因其嫡长孙的身份。
缓了缓,金忠开口问道:“太孙可知我召你前来所为何事?”
朱瞻基觉得这老头像是在托付后事,他不喜欢这种气氛,便未作答,转而说道:
“我已经让太医院的崔御医在此随时待命,兵部事务则交给杨士奇。
您只管安心休养,待病情好转,兵部还需您继续操持。”
“杨士奇啊。”
金忠点头赞许,“此人心思细密,虽出身布衣却能跻身翰林,才华出众,朝中皆知。
加之他曾任职兵部,熟悉其中事务,将兵部交付于他甚为妥当,太孙日后更应对他委以重任。”
朱瞻基颔首认同,这种事他自然明白,毕竟三杨的才能经历史验证。
若不是他们英年早逝,自家那位大明战神般的儿子,怕是未必能完成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事。
毕竟除了土木堡之变,那三位辅政期间,他还打了三场大胜的北伐。
而这三次北伐,恰好都在三人辅政之时,等到最后一位去世不到两年,便是土木堡之变了。
将土木堡之变前后的局势稍作对照,便能见出三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