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福建水师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洋务运动遭受重创。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野心勃勃地想要侵略中国。战争初期,清军在平壤战役、黄海海战中接连失利。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军舰“吉野号”,意图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随着战事推进,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全城两万余人惨遭杀害,仅留三十六人收尸。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二亿两。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他们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如《万国公报》《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推行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如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宣告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9世纪末,中国北方还兴起了一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它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外国侵略,打击教会势力。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