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明成祖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仁宗在位虽仅短短十个月,却以仁厚之德,着手扭转前朝积弊,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可惜天不假年,仁宗匆匆离世,其子朱瞻基登基,开启了一段被后世誉为“仁宣之治”的辉煌篇章。
朱瞻基自幼聪慧,深得祖父朱棣喜爱,常随朱棣北征,见识过战场的硝烟与朝堂的风云变幻。登基之后,宣宗延续了仁宗的仁政,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他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本,因此格外重视水利建设,派遣官员巡查各地,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就说那江南的苏松地区,河道常年淤塞,每逢雨季便洪涝成灾,百姓苦不堪言。宣宗得知后,急百姓之所急,当即下令整治。工部侍郎周忱领命,亲赴苏松,带领百姓深挖河道,拓宽沟渠,使得水流顺畅,不仅解决了水患,还让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纷纷传颂宣宗的功绩。
朝堂之上,宣宗重用“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大臣历经数朝,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杨士奇为人正直,以大局为重,在选拔人才、整顿吏治方面贡献卓着;杨荣足智多谋,熟知边防事务,为朝廷出谋划策,化解了不少危机;杨溥清正廉洁,心系百姓,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尽心尽力。三人同心辅政,与宣宗君臣一心,将朝堂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回,宣宗心血来潮,微服出访,来到京城郊外的一处村庄。他看到一位老农正在田间辛勤劳作,便上前与其攀谈。老农不认识宣宗,毫无顾忌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提到赋税过重,收成不好时难以维持生计。宣宗听后,心中十分感慨,回宫后立刻与“三杨”商议,决定再次减轻农民赋税,还下令严禁地方官员滥用职权,盘剥百姓。这一举措,让天下百姓拍手称快,纷纷称赞宣宗是位贤明的君主。
然而,天下并非太平无事。宣宗即位之初,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皇叔朱高煦谋反。这朱高煦,乃成祖朱棣次子,性格骄纵,野心勃勃。当年朱棣靖难之时,他曾立下战功,自恃功高,一心想效仿父亲夺取皇位。成祖朱棣最终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便怀恨在心,一直伺机而动。
仁宗驾崩后,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在封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起兵造反,妄图夺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