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焚起檀香,俨然一副文人雅集的气象。
帐内早已备好宴席。酒过三巡,许攸适时切入正题:“崔公族内万顷良田,近年收成可好?”
崔琰放下酒樽,长叹一声:“不瞒将军,自黄巾作乱,佃户逃亡者十之五六。去岁三成麦粟烂在田里,无人收割啊。”他说着,目光却灼灼望向袁绍。
袁绍叹息道:“黄巾虽平,河北疮痍满目。绍每见流民失所,心如刀割。”
崔琰接过酒觥,指尖微凉,却并未急于饮下,而是抬眸直视袁绍:“袁公召琰前来,想必不只是饮酒论道吧?”
袁绍笑意不减,目光却深邃了几分:“先生快人快语,那绍也不绕弯子了。”
“绍俘虏黄巾贼众三万,皆青壮劳力。若崔先生不弃”
崔琰指尖轻敲酒觥,沉吟道:\"袁公是想让崔氏接手这批人?\"
许攸笑着接口:“主公仁厚,不忍多造杀孽。这些俘虏若能在崔公田亩上劳作赎罪,既全了明公爱民之名,又解崔公燃眉之急,岂非两全?”
崔琰沉默片刻,忽而一笑:“袁公好算计。这些人若入崔氏田庄,他日若有战事,只需一声令下,他们便可摇身一变,成为袁公麾下之兵。”
袁绍不动声色,只是缓缓饮了一口酒:“先生多虑了。绍所求,不过是河北安定。”
崔琰凝视着他,似要看穿他的心思。良久,他轻叹一声:“也罢。为河北百姓计,崔氏愿助袁公一臂之力。”
袁绍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举杯相邀:“如此,绍敬先生一杯。”
二人对饮,酒液入喉,辛辣中带着一丝甘甜。
帐外,夜风呼啸,卷起营帐一角。远处,俘虏营中隐约传来低沉的呜咽声,仿佛预示着这场交易的沉重代价。
崔琰放下酒觥,淡淡道:“袁公,崔氏虽助公安置流民,但有一言,不得不先言明。”
“先生请讲。”
“这些人既入崔氏田庄,便是崔氏之民。”崔琰目光如炬,“他日若袁公欲征调为兵,需得崔氏首肯。”
袁绍笑意微凝,但转瞬即逝:“自然。”
当夜,协议达成。崔琰承诺为袁绍提供三万斛粟米作为“安置费用”,并承诺每年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