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摆摆手:“我明白你的顾虑。放心,袁某并非不知轻重之人。”他拍了拍荀彧的肩膀,“明日我便召集幕僚商议,加强冀州防务。至于朝廷动向”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荀彧一眼,“还要劳烦文若多加留意。”
荀彧躬身行礼:\"彧自当尽力。\"
雨声渐歇,东方已现出一线微光。荀彧告退出来,走在回廊上时,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水。他抬头望向渐亮的天色,心中沉甸甸的。
乱世将至,而这漫漫长夜,才刚刚开始。
烛火摇曳,袁绍独坐书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上那卷来自荀彧的急报。
竹简边缘已经起了毛刺,显然被反复展开又卷起多次。窗外雨声渐歇,但袁绍心中的波澜却越发汹涌。
“不对劲”他低声自语,声音在空荡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前世的他,面对黄巾之乱如同大多数汉室臣子一样,只是被动地应对着时代的惊涛骇浪。
重生归来的袁绍却敏锐地察觉到——这浪潮的涌动方式,与记忆中有了微妙的不同。
“若是天命如此,为何太平道的传播比前世快了三月有余?”
“为何交趾叛乱恰在张角准备起事前爆发?又为何朝廷偏偏选中与党人关系密切的朱儁?”
一连串的疑问在心头盘旋。
袁绍转身走向挂在墙上的大汉疆域图,指尖从冀州划过,经兖州、豫州,最终停在交趾郡的位置。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在地图上连成了一条诡异的轨迹,仿佛有人精心设计的棋局。
“有人在推动这一切。”袁绍的指尖重重按在交趾的位置,羊皮地图发出轻微的闷响。
他首先想到的是袁家。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确实有这个能力。前世叔父袁隗在董卓入京后的表现,如今想来颇有蹊跷。那个向来谨慎的老人,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配合?
“难道袁家要借乱世”袁绍的思绪被自己的猜测惊到,随即又摇头否定。袁氏虽势大,但直接动摇汉室根基对家族未必有利。除非
“除非有人许诺了更大的利益。”他眼中精光一闪,想起袁隗与宦官集团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个念头让他胃部一阵绞痛。
烛花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