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接过竹简迅速浏览。
烛光下,他的面容显得格外严肃。“朱儁?那个在会稽素有威名的朱公伟?”
“正是。”荀彧点头,“朝廷命他途经家乡会稽郡时"简募家兵",连同调发的军队前去镇压。”
袁绍将竹简放在案几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有意思朝廷竟允许刺史招募私兵,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荀彧走近一步,压低声音:“更令人担忧的是,据报黄巾贼首张角近来活动频繁,冀州各地都有其信徒暗中串联。此次交趾叛乱,恐怕只是开始。”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袁绍骤然阴沉的面容。雷声隆隆,仿佛上天也在回应着人间的动荡。
“你的意思是”袁绍眯起眼睛,“这可能是张角策划的调虎离山之计?朝廷调兵南下平叛,北方空虚,正好给黄巾军可乘之机?”
荀彧微微颔首:“不得不防。朱儁虽有能力,但远水难救近火。若黄巾趁机起事,朝廷兵力分散,后果不堪设想。”
袁绍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雨势渐大,敲打在窗棂上的声音如同战鼓般急促。
“文若,你以为朝廷为何选中朱儁?”他突然问道。
荀彧沉思片刻:“朱儁在会稽素有威望,且熟悉南方地形。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他并非世家大族出身,朝廷用他,或许是为了避免地方豪强借机坐大。”
袁绍冷笑一声:“可惜朝廷打错了算盘。允许刺史招募私兵,这等于是开了个危险的先例。今日是朱儁,明日就可能是其他人。”
他转身面对荀彧,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荀君以为,我冀州当如何应对?”
荀彧深吸一口气:“加强城防,清查户口,严查太平道信徒。同时”
他直视袁绍,“暗中联络各郡太守,早做准备。”
袁绍沉默良久,忽然轻笑一声:“文若啊文若,你总是能看到三步之外。”他走回案前,手指轻抚竹简,“朝廷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天下将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荀彧心头一震,他从袁绍的眼中看到了野心的火焰。那火焰在雨夜中格外明亮,仿佛能点燃整个乱世。
“主公”荀彧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