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上面详细记载了直到官渡之战前的所有关键事件。
“我自有消息来源。”袁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展开竹简,指着其中一行小字。
“看这里——光和七年二月,张角遣马元义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约期三月五日起事。”
荀彧凑近细看,脸色越来越凝重。竹简上的字迹工整清晰,墨迹陈旧,显然不是今日所写。更令他心惊的是,其中记载的细节之详尽,仿佛书写者亲眼所见。
“这”荀彧抬头看向袁绍,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若此记载属实,那天下将”
“将大乱。”袁绍平静地接过话头,将竹简重新卷好,“而乱世,正是英雄崛起之时。”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荀彧的思绪。他后退半步,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位袁家公子。在他的印象中,袁绍一直是那个好谋无断、外宽内忌的贵族,何时有了这般深谋远虑?
“告诉我这些,不知”荀彧谨慎地选择着措辞。
“不知有何用意?”袁绍笑了,那笑容中带着荀彧从未见过的锋芒,“很简单,我需要文若你的才能,我需要文若的真心辅佐。天下将乱,袁某不愿坐以待毙。”
窗外,最后一缕天光也消失了。侍从轻手轻脚地进来点亮了灯盏。跳动的火光在两人脸上投下变幻莫测的阴影,如同命运的交错。
荀彧深深吸了一口气:“即便我信了主公的预言,又能如何?太平道若真有数十万之众,单凭个人之力”
“所以我才要早做准备。”袁绍打断了他,走到墙边拉开一幅帷幕,露出后面挂着的大汉疆域图,“六年的时间,足够做很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