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将许攸、郭图、荀彧、曹操引入议事厅。
“诸位请坐。”
“修县地处四郡交界之地,历来有贼寇横行。此地民风彪悍,加之地理位置特殊,极易成为盗匪的藏身之所。近年来,修县的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百姓苦不堪言。诸位以为该如何应对?”
话音刚落,许攸便抢着说道:“主公,修县地势偏远,人心不古。若不痛下杀手,恐难震慑宵小之辈。末将以为,应当派一支精锐兵马前去清剿,杀鸡儆猴!”
郭图却摇摇头:“不可草率用兵。修县乃四郡咽喉要地,若是用兵过猛,只怕会激起民变。依臣之见,当先加强防守,再派人去安抚民心。”
荀彧一直没有开口,这时才缓缓说道:“修县虽是偏僻之地,但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治理此地,不能只靠武力。应当先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宣抚,教化百姓,让其安居乐业。”
曹操在一旁默然不语,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袁绍身上,仿佛在揣摩这位老大哥的心思。
“本初兄,弟以为修县之患,非一日之寒。”
“若要彻底解决此地的贼寇问题,需从根本入手。修县之地虽贫瘠,然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能在此地建立一座坚固的城堡,既能防御外敌,又能庇护百姓。如此一来,修县的治安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袁绍听了四人的发言,微微点了点头:“诸位所言皆有道理。”
袁绍静静地听着众人的提议,眉头微皱,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从前。
一股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那个他刚刚起兵时的日子。
那时的他也曾面临过类似的困境——谋士们各执己见,或是主张北进,或是主张南下,或是主张固守。
那时候的他,也曾陷入过这样的两难抉择:听谁的?信谁的?谁说得对?
如今,面对修县的治理问题,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许攸主张用兵,郭图强调教化,荀彧重视民生,曹操则提出了建立城堡的构想。
每个人说得都有道理,每个人的见解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然而,谋士太多,有时反而让人难以决断。
袁绍的目光在几位谋士的脸上一一扫过。
许攸年轻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