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汉元帝沉迷于声色犬马,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民生凋敝。
繁重的苛捐杂税如大山般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土地被豪强大量兼并,农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就在这样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陈留郡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迎来了新生命——董宣。
幼年的董宣,在母亲的怀抱中,便时常听闻民间疾苦,心中早早埋下了正义的种子。
稍大一些,他对经史子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晦涩难懂的《尚书》,还是寓意深刻的《春秋》,他都爱不释手。
夏日,屋内闷热异常,蚊虫如嗡嗡作响的乌云般肆虐,董宣却在摇曳的烛光下,全神贯注地研读典籍,汗水湿透了他的粗布衣衫,可他浑然不觉,只是不停地用手驱赶着蚊虫,继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冬日,寒风如刀割般刺骨,简陋的房屋四处漏风,董宣的手脚长满了冻疮,又红又肿,奇痒难耐,甚至裂开了一道道血口,他却依然紧紧握着毛笔,在粗糙的竹简上书写着对学问的追求,对正义的向往。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下,董宣不仅学识渊博,出口成章,更养成了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立志要为饱受苦难的百姓伸张正义,维护律法尊严。
时光悠悠流转,董宣凭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踏入了仕途,担任北海相下的一名小吏。
北海郡,虽地处富饶之地,却因豪强横行,治安混乱不堪,宛如一个藏污纳垢的大染缸。
刚到任的董宣,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悲惨景象:街头巷尾,饥民们面黄肌瘦,衣不蔽体,为了一口吃食,不惜跪地乞讨;集市上,豪强们肆意抢夺百姓的财物,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
看到这一幕幕,董宣的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整治这一片混乱。
当时,北海郡有个名叫公孙丹的豪强,权势滔天,富甲一方。
为了给自己新盖的豪宅增添所谓的“祥瑞之气”,他竟指使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残忍地杀害了一个路人,用受害者的鲜血祭祀土地。
消息传出,整个北海郡一片哗然,百姓们惊恐万分,然而公孙丹家族在北海郡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势力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