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美食和书籍的气息,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张衡顺利进入了最高学府——太学。
在太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子们济聚一堂,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先生的教诲。
张衡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努力吸收着各种知识。
他不仅勤奋学习儒家经典,对天文、数学、地理等领域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这里,他结识了崔瑗。
崔瑗同样对天文、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两人初次见面,就仿佛找到了知音,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常常一起漫步在太学的花园中,讨论学术问题。
花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芬芳四溢,仿佛也在倾听他们的高谈阔论。
“子平,你说这天地究竟是怎样的结构?”一天,张衡和崔瑗漫步在花园中,张衡抬头望着天空,开口问道。
崔瑗思索片刻,说道:“据《周髀算经》所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法难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比如月食时月亮的阴影形状。”
张衡点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我也有同感。我认为天地应该是一个整体,天体像一个鸡蛋,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悬浮在宇宙之中。而且,日月星辰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兴奋地讨论起来,越说越深入,从白天一直聊到夜幕降临。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张衡开始制作浑天仪的模型。
他四处寻找材料,找来竹子、木头,将它们削成合适的形状。
他日夜钻研,反复试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有时,精心制作的部件因为一点小失误而前功尽弃;有时,设计的结构在实践中根本行不通。
手上磨出了水泡,甚至被工具划伤,鲜血直流,但他从未放弃。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成功制作出了一个简单的浑天仪模型。
然而,张衡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传统的盖天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的浑天说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年长的学者站起来,冷笑着说:“一个毛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