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117章 东晋“中兴三明”之蔡谟:“佛系老干部”的硬核人生(3/6)
要走1200里,损耗率高达60”

    兵力对比:“石虎有骑兵二十万,我军骑兵不足三万”

    地理劣势:“淮北平原无险可守,等于送人头”

    他甚至画了张“北伐风险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危险等级,活脱脱东晋版ppt达人。

    2 镇守京口:北固楼的“军火库”

    接棒郗鉴镇守京口后,蔡谟化身“基建狂魔”:东至北固山,西至江乘,他修筑11处城垒、30多座烽火台,甚至在北固山巅建起“北固楼”,专门存放军用物资。这套“烽火鼓号+快递驿站”的防御系统,让后赵军队望江兴叹。更绝的是,他还设立“击沉敌舰奖”——缴获大白船赏布千匹,小船百匹,硬是把长江防线玩成了“水上双十一”。

    古代工程奇迹

    蔡谟的城防设计暗藏玄机:

    模块化城墙:用预制夯土块快速修补,效率提升三倍;

    声光报警系统:白天放狼烟,夜间举火把,遇袭时烽火台接力传讯;

    战备粮仓:地下窖藏粟米十万石,防潮防鼠设计领先欧洲千年。

    难怪南宋辛弃疾登北固楼时感慨:“蔡公当年若在,金兵安能渡江?”

    四、官场“泥石流”:蔡谟的辞职大戏

    1 三辞司徒:史上最硬核“拒升职”

    永和四年(348年),朝廷任命蔡谟为司徒(相当于宰相)。面对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高位,他竟上演“三连拒”:先是上疏推辞,再称病不朝,最后干脆放出狠话:“我要是接这活儿,肯定被后人笑掉大牙!” 朝廷派使者十几次上门催请,连八岁的小皇帝都等得打哈欠:“蔡老师到底来不来?朕要下班!”

    辞职背后的宫斗大戏

    这场闹剧背后暗流涌动:

    桓温vs殷浩:两大权臣都想把司徒之位当棋子,蔡谟的拒官实为“跳出棋盘”;

    门阀平衡术:陈留蔡氏若掌相权,会打破王、谢、庾、桓四家制衡;

    自保智慧:当时桓温已露出篡位苗头,蔡谟的“佛系”实为“苟住别浪”。

    最终他被贬为庶人,却在民间收获“清流领袖”称号,粉丝们甚至编出童谣:“蔡公门前雪,胜过司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