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0章 西晋名将周处:从浪子到悲情英雄的传奇人生(3/4)
纪火到21世纪,连语文课本都为他开专栏。

    2墓志铭里的反转剧

    2019年宜兴周墓墩考古发现:

    墓砖刻着“前使持节大都督”,证明他是封疆大吏而非普通武将;

    陪葬环首刀采用当时顶尖的炒钢技术,难怪能“五千破七万”;

    青铜博山炉上的狩猎纹,与他年轻时“好驰骋田猎”形成奇妙呼应。

    网友神评:“考古队才是最强狗仔队!”

    五、当我们在谈论周处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现代职场启示录

    能力太强又不懂站队≈行走的背锅侠;

    在烂片剧组(腐败朝廷)里,影帝也拿不到奥斯卡;

    周处用生命证明:打工人的终极宿命是加班猝死(战死)。

    2叛逆青年自救指南

    心理学家用弗洛伊德理论解码周处:

    本我阶段(15-20岁):快乐原则主宰,日常≈吃饭睡觉打街坊;

    自我觉醒(除三害):现实暴击触发“社死现场核爆”;

    超我升华(御史时期):从“街头霸王”变身“晋朝杀毒软件”。

    现代网友总结:“每个浪子回头背后,都有一场史诗级社死。”

    六、从元杂剧到抖音:周处形象的n种打开方式

    1元代《豫章三害》

    周处手持40米大刀(需四个龙套扛着),斩蛟龙时直接跳下舞台追打“蛟龙”到观众席——堪称古代版漫威英雄见面会。

    2京剧《除三害》的魔幻现实

    谭鑫培1905年演出时,戏迷发明“折棍应援”:每当周处说出“某当改过”,台下就集体折断木棍。剧场每天扫出三筐断棍,班主笑称“够烧半个月灶台”。

    3当代实验戏剧《杀死那个宜兴人》

    周处变成精神分裂患者,“三害”化作三个面具。当演员脱下最后一个面具,露出的竟是观众席中的你我——这波操作让周处故事成了人性解剖的实验标本。

    彩蛋:如果周处有朋友圈

    20岁:“今日收获:虎皮1张、蛟龙头1个、破碎自尊心若干[配图:血衣自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