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油菜、种冬小麦都要安排上。
除此之外,还要把棉花、大豆全都收了。
大豆,他们家种了很多,山坳梯田,就有将近八十亩种上了黄豆。
除此之外,还有棉花地旁边,有将近五分地,山石地也有一些。
山石地贫瘠,这里的大豆产量少,但是,是最早成熟的。
五亩大的一片,最后收了四十七斤黄豆,连五十斤都不到。
而且,这些黄豆也大都是椭圆形的,麻麻赖赖,没有寻常黄豆圆润。
可好歹也是四十七斤黄豆啊,是四十七斤粗粮。
绿竹村里面,每年靠着黄豆饭,撑过青黄不接的人家不少。
有黄豆饭吃那都是好的,家里断粮,树皮草根都要啃。
赵清虎家到没必要,没苦硬吃也不是他的风格。
四十七斤黄豆,都不用晒干了,直接就混在大豆之中,搅和搅和,上磨磨成了豆浆。
收割大豆,耕种油菜,不知不觉,秋分都过了,赵清虎家也开始收棉花。
他们家棉花长得高,植株都是一米六七往上的,最高大的一株有两米出头,长了十二根分叉,结了不少棉花。
这还是打了顶的结果,否则它们还能长。
这株棉花上的棉花籽,赵清虎让大郎单独留了下来,明年自家留着当种子,绝对不能稀里糊涂卖出去了。
棉花可是锦葵科,棉属一年生或者多年生的灌木。
这家伙,不仅枝干能长的粗大茂盛,扎根在地垄中,也是很有力量的。
拔棉花,你要用手拔起来,那要费老鼻子力气了。
全家上下,怕是也就几个壮劳力能办到,而且,这玩意你直接拔也累人啊。
所以拔棉花需要辅助农具。
构造也很简单,一根两米长的木棍,小儿手臂粗。
在木棍下方十分之一高的地方,加上一个铁制的钩子。
钩子不大,大概弯曲出比棉花杆大一点点的弧度,是赵清虎提前找铁匠铺打造的,一个有将近八两重,花了他不少铜板,一口气打了十个。
这钩子,要固定在木棍上,所以造型有些特殊。
一头是钩子,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