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银子。
如今,他空间内银锭子只剩下三十六两,铜板有不少,上个月抽走的豆腐坊利润,三十吊钱还在。
倒是他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有十五两多银子,是买猎物的银钱,之前还收了一只狗獾,卖上了好价钱。
翌日,赵清虎赶着驴车去了县城。
恒通钱庄,一百三十吊铜板,兑换了一百三十两银子,交了三百九十文差价。
可惜了,他们家用铜板的地方不多。
而且,豆腐坊每天的收入着实惊人,钱财只进不出,这才囤积了这么多。
一天六百斤黄豆,他们家囤上的两万斤黄豆,一个月也用的差不多了。
好在,梯田里面九十亩地的大豆,这个月就能收了,中间就从清水镇粮店进货便是。
买了些酒水点心,赵清虎赶到家还能吃上午饭。
九月初六,村里面来了收税的官吏。
赵清虎一家,这次也来到了村上的晒场。
毕竟,这一次是今年最后一次收税,不仅有田地税赋,还有丁口税。
丁口税,就是人头税,只要没死,就要交税。
他们家人口可不少,丁口税也不少。
铜锣敲响,收税的官吏拿着皂册,一家一家收税。
标准也出来了,下等水田,一亩收五十五斤稻谷;中等水田,一亩收九十五斤稻谷;上等水田,一亩收一百二十斤稻谷。
还算不错,朝廷收税的标准,是亩产的两成出头。
不过,比去年高了一些,也不知道是这些官吏擅自增加的,还是朝廷大面积增加的。
虽然一亩田增加只有几斤稻谷,可加在一起也不少了。
绿竹村不大不小,聚集在晒场上的人多,官吏倒也没有为难。
可正常的踢斛他还是见识到了。
官吏那一脚踢上去,原本满满的谷斛立马就平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