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三郎毕竟是他亲兄弟,死在唐军之手,心里哪能没影响。
犹豫许久,他将李逸拜帖重新收好,把锦盒合上。
他没回复。
尉氏县。
李逸最近收了许多月饼,也送出许多月饼,河南管郑汴宋等诸州总管、刺史,李逸都派人送去月饼。
自己人当然也不能少。
尤其是关中来的府兵、子弟们,这趟出征功劳是立了,但太过顺利,没打什么仗,所以功劳其实也不大。
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破城,自然就没什么缴获、分赏。
两个来月,除了行军还是行军,众人斗志都有点消沉了。
府兵们,尤其是府兵子弟志愿从征,可不全是因为一腔热血,除了寻求功名,更多的其实是想打仗发财。
去年跟着李逸征河东的府兵、子弟,可就都发了财,还得了功勋官职。
可谁知今年却不一样。
没仗打,也没战利品,李逸军规又严格,禁抢掠,平时连营门都出不去。
连刘黑子都不止一次来跟李逸说起军中士兵们的牢骚。
好在这一路来粮草供给充足,时不时的还能吃顿肉,夏天也不缺新鲜蔬菜,勉强还能维持住士气、军纪。
“中秋将至,这次我们要给将士们犒赏劳军,人人有份,都有赏赐。”
皇帝给李逸军也下诏嘉奖,所有将士泛勋二转,记功录勋。
但这些满足不了士兵们,大家更想要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比如钱、绢,或是田地赏赐。
要是能分点奴隶、牛马就更好了。
这些东西长安一时安排不了,李逸就得在前线自己解决。
涉及几万人马,赏赐就是一大笔数字。
但也还是得赏,否则影响士气,甚至会有隐患。
唐初的兵虽不至于说跟晚唐五代的兵一样跋扈,可大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背井离乡来卖命,要是没点好处谁肯干?
府兵可是没有军饷的,自备衣粮来打仗,家里妻儿、田地都顾不上,总不能白干。
既然没机会战争缴获,又不许纵兵抢掠,那就得赏赐。
李逸觉得赏赐比抢掠要好,起码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