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医馆,以人为本,药材平价,诊费亲民,若是有乡民无钱支付医药费的,可以先记账·······”
叫医馆也好,叫药铺也好,这是集治病、教学,加工、售卖药材等为一体,而且是带有几分公益性质的,
“你这样弄,那一开始要投的本钱不少,而且有可能会亏本。”董秀才提醒,记账好记,但钱难要。
李逸倒不以为意,他其实更看重的是切入这个行业,甚至以此培养一些自己的医师、药师,而且这买卖是挂在学会名下,学会本就是带公益性质。
再说了,李逸可是见识过这个时代的医、药的,一是医师少,二是药材贵,所以百姓往往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小病靠扛,大病就扛,十里八乡,连专业点的有经验点的接生婆都没几个。
那些走街窜村的铃医,都很赚钱,更别说正规的医馆药店了。
如果正常经营,哪怕做平价药材,收亲民诊费,只要能开业,基本上不可能会真亏本。
别以为那药铺门口挂一副对联,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无疾苦,就真以为这行当不赚钱。
其实古今中外,医都是高端且稀缺的宝贵人才,药品更是最赚钱的行业。
西门大官人在阳谷县过的那么潇洒,就是在县衙门前开个生药铺发家的,后来发迹有钱,就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
“难得你愿意如此造福乡里,学会开医馆药铺这事,我来帮你联系医师、药师和药材,我也算是兼行医多年,这方面有些人脉关系。”
“那太谢谢老师了。”
“都是做好事,算我一个。”
茶水煮开,
李逸倒了两杯茶,
举杯敬董秀才,李逸做事没那么纯粹,不管是办学堂还是打算开医馆,背后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但人家董秀才是真大气。
值得敬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