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塬上缺少,全凭老天赏饭吃,一遇干旱,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李逸这里的稻田,不仅靠着滈河水保证浇灌,就算有时河水少,可这地下水也很浅,随便地头挖个一米左右,就有水。
水质也好,种出来的水稻品种桂花球,人称水晶大米,秦汉以来,就一直是宫廷供品。
这边的百姓收获的稻米,剩下的口粮,一般都舍不得自己吃,拿到长安去换。
换粟谷,换糜子,或是换小麦。
关中虽有终南山下大片稻田,但顶多也没超过十万亩,还是较少的,而长安做为京城,有许多南方官吏,就是北方人关中人平时想吃大米,也没那么容易。
桂花球米品质又好,故此换大米,一直还是挺有市场的,百姓们辛苦点,能换回更多的粮食。
“还是得精耕细作啊,你这三十亩稻子,粪肥、草木灰施的足,长的比别人的稻禾粗壮多,穗长穗沉,人家收二三百斤,你收四百斤。”
罗三羡慕无比,种了这么多年地,难得见这么好收成。
李逸却觉得亩产四百斤真的很逆天么?
他可记得他小时候,爷爷家种杂交水稻,亩产一千斤以上,普通的都能有七八百斤,那都算产量低了。亩产七八百斤以下的,那是糯谷,种来酿酒、做糕的。
不过记得杂交水稻虽产量高,但自己好像不吃,都是交公粮、卖掉。南方一般是种两季水稻,农民大多吃晚稻,晚稻生长时间长,口感更好,早稻一般是不吃的,卖掉,或是留些给鸡鸭吃。
据说某些实验田的杂交稻,甚至能亩产两三千斤,李逸没见过,估计说出来罗三也绝不相信。
许多田地亩产才百来斤,你来个亩产三千斤?
李逸觉得在唐朝只有种土豆才可能亩产两三千斤了。
“不过今年天时好,风调雨顺,也没有什么大的虫害,”罗三感慨着,这年头种更多的还是靠老天赏饭,
干旱、寒流、虫病,各种意外,都能让田地减产甚至绝收,
像今年这茬水稻这般风调雨顺没大灾大害的还真是少见,连收割的时候都这么好天气。
李逸也觉得精耕细作胜过广种薄收,
他现在有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