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临时的摊子,也已经变成了几间稻草棚,就算下雨也不影响出摊。
她的摊子甚至还雇了两个村里的婶子帮忙,
现在李逸那一保四户,除他外的罗二罗三罗五家,都增加了不少收入。
罗三和罗五出门做役,家里日子反而更好了。
作坊管几个正式工一天两顿饭,在桥头摊子做半天的两个临时工是管一顿饭,工钱也还不错。
罗二和三娘属于管事,一个月工钱一石粮,其它正式工是一个月七斗粮,临时工是一个月三斗。
就这个工钱,罗二他们都还觉得给太多了。
毕竟他们在作坊做事,也还能兼顾着家里的田,一个壮劳力长工,一年十石十二石粮也是到顶了。
李逸倒觉得工钱给的低了,可他要多给他们还不肯多要。
最近作坊的红火,村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倒没多少妒忌眼红的,只是也多了不少来借钱粮或是想来做事的,
大家实在有困难的,李逸倒也没拒绝。
不过他也并没有简单的借给钱粮,而是换了个模式,有困难来借了钱粮,李逸便请他们帮忙打理田里,算日工,用工钱来抵借的钱粮。
地里要耘田、除草等,就让罗二帮忙安排,优先安排村里困难点的家庭。
有时作坊里特别忙,也会临时请几个村民来帮忙,
这样弄,村民们都很感激,罗家堡的村民们也增加了些收入。
李逸收入高了,条件好了,现在生活水平也提升不少。村民们平时要是捉到了鱼,套了个兔子,或是捉了田鼠、田鸡啥的,送来李逸这,他都是出钱买下,给作坊里大家加点荤。
家有满仓粮食,心中根本不慌。
他也准备着手请木匠来打门打家具,请匠人来院里打水井,
“早上郭二郎过来有事?”三娘问。
“嗯,帮杜家跑腿,说要买些腐竹豆泡咸豆豉,开口要很多,不过咱也没存货,”
三娘有些吃醋的道:“是给那位杜十娘跑腿的吧,她还真好嘞,京兆杜家的千金,却还这么关照你,隔三差五的就要派人来采买,听说她还赠你画了?”
李逸呵呵一笑,“杜家现在可是我们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