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陈三邀功:“这都是培祥的功劳啊,村子里但凡愿意种红薯的,他都给包收,一些家贫买不起种子的他连秧子都送。咱陈家庄的乡亲们可是托了陈三的福了。”
但凡是勤快些的人家,后山前岭上的荒地随便开个二三亩出来,一年就能多个吊钱的进项,足够一家子日常的吃喝使费了。有那更勤快的,干脆把家里的旱田也种成红薯,收了红薯还能种苞米,一点也不耽搁。统着算下来,一点也不比种麦子少挣钱。就是累些。
旁边的几个族老纷纷附和。
谁特么之前说陈家败落了的,瞧瞧,连知州大人都能被他请来!
有人就问了,知州是什么官,以前怎么没听过?
这时候就轮到陈四这样有学问的人出来普及知识了:“像咱们巨月县就归益州管,知州大人是咱们知县老爷的顶头上司。知县老爷是正七品,知州大人是正六品。”
“到底是秀才老爷,懂的就是多。”连忙有人赞了一句。
周围人纷纷附和,再也没有前些日子想看陈家倒霉的幸灾乐祸。
这些年陈四也成长了许多,不再是当年混不吝的模样,闻言也没有大言不惭的受着,反而谦虚了好些。
不远处的安同知偶然听到,心里还默默点头,陈家虽然这会式微,但家里这么多的读书人,瞧着个顶个的温和谦让,看来已有腾达的征兆了。
不过安大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既然种红薯这么好,怎么我瞧着附近别的村子里种这个的也不多。”
陈三回道:“一来种这个极费功夫,尤其是出产的时候,家里没有牲口或者缺了劳力就不好办。二来,这红薯不能连种,种个三茬最好是种些别的歇一歇才好,要不容易伤着地。”
还有一点他没说的是,家里作坊就那么点大,要是阖县都种这个,他收也收不过来啊。之前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不是没跟风种过,可他收不了那么多。不过陈三倒也没有明着拒收,只是把银钱推后了半年结算。打那以后跟风的就少了,生怕他这铺子万一出点差错,他们会跟着血本无归。
安同知点了点头,看到这会他心里也有了谱,便开口说想回州府。这也不是个小事,他也得回去跟幕僚们探讨探讨才好。
这时,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