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好后,用泥土封住窑口,只留下几个小孔用来控制通风。
点火后的第一天,沈长菱寸步不离地守在炭窑旁,时刻观察着烟气的颜色和气味。几兄弟轮流值守,保证火势不会熄灭。
第三天,沈长菱判断木材已经完全炭化,开始封堵所有通风孔,让炭窑自然冷却。
又过了两天,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炭窑。第一次开炉取出的炭品相很差,有的烧得过度,有的又不够彻底。
沈长菱皱着眉头说道:“成炭率太低,再来!”
沈玉松几兄弟面面相觑,他们是不是该躲远点?这丫头折腾起来,谁知道会搞出什么名堂来。
“第二次一定要注意控制火候。”沈长菱认真地分析着失败的原因,“通风孔的位置也要调整,火势要均匀。”
就这样,一连试了好几次,每次都在改进工艺。沈长菱的执着让几个叔叔都有些佩服,这丫头看着柔柔弱弱的,干起事来却比男人还要坚韧。
终于,在第五次尝试时,取出的木炭品相明显改善。黑亮的炭块发出清脆的响声,折断时能看到银白色的断面。
“这次成了!”沈长菱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以后就按这个方法来。”
沈玉松摸着下巴,若有所思:“这炭确实比集市上卖的好多了。”
沈长菱有些诧异:“集市上的木炭烟很大吗?”
“可不是嘛,”沈玉松不好意思地挠头,脸上沾着些许灰尘,“听说有钱人家用的银丝炭烟小,不过我没见过。”
沈长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多说。看到效果这么好,几兄弟干劲更足,又麻利地去找木材准备下一炉。
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沈长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几兄弟忙碌的身影。他们虽然笨拙,但很用心,每一根木材都仔细挑选,生怕出了差错。
刚把木材放进窑里,远处传来脚步声。沈丰年提着篮子,笑呵呵地走了过来。
“我远远看见烟,就猜到你们在这。”他招呼几兄弟坐下,“来来来,歇会儿,吃点东西。”
篮子里飘出诱人的香气,沈丰年掏出几个烧饼:“听说你们一大早就来帮忙,真是辛苦了。我刚从城里回来,特意给你们买了些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