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西方,他们从未听说有人用锡制作炮弹。
这些人皆能听懂汉语,彼此对视良久,一个鹰钩鼻的外国人问道:“杜将军,此法可行否?”
“阁下贵姓?”
“鄙人名叫阿图尔·维尔吉利奥·阿尔维斯·雷斯,是孙给事炮队的射击教练。”这位葡萄牙教官自报家门,报出一连串冗长的名字,“本人自认为对火炮技术有所了解……”
杜寒对此略有耳闻,但他从未听闻有人尝试以锡铸炮弹,毕竟锡性脆易熔,射击时恐怕会在炮膛留下诸多残渣,难以清除。
“雷斯先生此问甚妙,”杜寒心中暗赞,仅凭这一问题便足以证明此人深谙此道,难怪会被选为教官。
实际上,不论何种材质的炮身或弹丸,在发射过程中都会在膛内产生积垢,即便现代铜制炮弹亦如此,常会出现膛壁附着现象。
“雷斯先生,膛内残留实属正常,因此战后必须对炮膛加以打磨清洁,并进行维护,相较铁质弹丸而言更为繁琐。”杜寒坦然承认问题的存在,同时耐心为雷斯解答,“至于在付出更多努力与增强弹丸威力之间权衡,想必诸位都清楚该如何取舍。”
“杜百户,这种新型弹丸究竟有多大的威力?是否能超越传统弹丸?”尽管如此,雷斯依旧不死心,继续追问。
这也是孙元化及整支炮队所关注的重点,所有人屏息凝神,期待杜寒给出答案。
“从本质上讲,与并无区别,但射程更远、散布范围更广,且其威力远胜于。”杜寒稍作停顿,脑海中却浮现那个让他困扰不已的“米”。
明代采用步作为长度单位,然而一步等于多少米,杜寒至今尚未完全掌握,他不得不先默默换算一番,且关键的一步究竟相当于多少米,历来并无定论。
“传统弹丸的射程约为两百步,散落区域大约十五步左右,在这段距离内,别说击破盾牌铠甲,就连对付没有防护的步兵都颇为吃力。
而杜百户所使用的铁质弹丸,其威力又如何能高出许多呢?”
待杜寒提及原理与传统弹丸类似时,孙元化已心生疑惑,他对传统弹丸的性能了如指掌,近距离对抗敌人时效果尚佳,但稍远处的效果甚至不如弓箭精准,这也是明军虽装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