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过程中,将乡里制升级成了一种类似于赵宋王朝的保甲法的制度,也即以十户百姓为一甲,五甲为一小监,两小监为一迁溜。
这保甲法正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为了弥补赵宋王朝的募兵制的动员能力低下,而对全民皆兵制度的一种尝试,后来便被西夏学了去。
在战时,保甲法这种征兵制不做人的程度,常常能表现出古代王朝最黑暗的一面。
同时,西夏的部落制也保留了下来。
这种部落中残存着大量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态。
而部落兵从来都是最容易动员的。
在其下的部落奴隶更是没啥人权。
结果,原始社会的认知,配上中古时代的制度,自然就形成了西夏这恐怖的全民皆兵的动员能力。
从小梁太后主政西夏时起,直至小梁太后被辽国使臣给鸩杀,西夏几乎每年都要攻打赵宋王朝。
而西夏每一次发兵,动辄便是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兵力调动,次次雷霆万钧。
西夏军队又备战多年,拥有大量骑兵,运动速度快,熟悉地形,擅长打伏击战和骑兵战,具有主场优势。
而赵宋王朝的军队还是以步兵为主,机动力较差,在与西夏骑兵作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早在范仲淹时期,就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他在对西夏作战时,主张不轻易与西夏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通过加强边防堡垒建设,训练士兵,利用小股部队进行灵活的出击和骚扰,破坏西夏的军事行动和后勤补给等,以逐步消耗西夏的实力。
到了章楶时期,被后世称为“北宋时期最能打的文人”的章楶,更是提出了“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的作战策略。
何为“浅攻扰敌”?
就是依托宋军在西北的六路基地,在宋夏边境发动小规模的进攻,扰乱当地党项族人的生产生活,让他们不得安宁。
而“堡垒推进”,则是在宋军实际占领区域的边缘,修建大量易守难攻的堡垒,逐步向西夏腹地渗透,并以此为跳板,不断对西夏发起新的进攻。
这两个策略可谓切中西夏的死穴。
西夏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党项人善骑射而不擅长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