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暂时稳住唐军的攻势,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
然而,颉利的真实意图却并非真心归降。他内心深处仍然怀揣着东山再起的希望,妄图利用唐太宗的大度和对和平的渴望,来换取自己的生机。他计划等待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之时,再突破唐军防线,转移到漠北戈壁,伺机卷土重来。他深知,只要能够暂时稳住局势,突厥就还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试图与唐太宗达成某种妥协,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但颉利的这一如意算盘,却低估了唐太宗的智慧和决心。唐太宗李世民并非易与之辈,他早已看穿了颉利的虚情假意。面对颉利的请降,唐太宗表面上接受了,但内心却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他一方面派遣使者与颉利进行谈判,稳住颉利的心;另一方面,却暗中加强了对突厥的军事部署,准备随时发动致命一击。颉利的缓兵之计,最终未能得逞,而他所期待的东山再起,也成为了泡影。
唐太宗李世民,乃是千古一帝,其深邃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对于颉利的想法洞若观火。他深知颉利的请降不过是缓兵之计,其内心的真实意图是等待时机北逃,伺机再起。然而,唐太宗也明白,此时的局势极为微妙。如果断然不允许投降,便是逼突厥残部与唐军拼个鱼死网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突厥残部必然会做困兽之斗,这样一来,双方必定死伤甚众,这对于大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若是轻易允许他们投降,等天气转好,颉利必定会北逃,到时候就是放虎归山,日后必定后患无穷。
唐太宗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计就计。他派鸿胪卿唐俭前去谈判,安抚颉利。唐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他带着唐太宗的诏书和丰厚的礼物,前往铁山与颉利会面。这看似是一个善意的使者,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诱饵,一个死间!
唐太宗的真实想法是拖延颉利,为大军全歼突厥余部创造条件。他深知,颉利此时虽然表面上表示愿意投降,但实际上仍在观望局势,等待时机。因此,唐太宗希望通过唐俭的谈判,稳住颉利的心,让他误以为唐朝真的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从而放松警惕。与此同时,唐太宗已经暗中下令,让李靖、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