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一个为家庭、为汉室江山尽心竭力的女子,刘邦实在找不到丝毫理由来废后。
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经研究推测,认为刘邦欲改立太子乃是戚夫人在枕边不断吹风所致。戚夫人常年在刘邦身边,深得宠爱,她对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寄予厚望,且吕后就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心头,戚夫人为了保障刘如意的未来,向刘邦进言改立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但从刘邦的心性来看,他绝不是一个轻易会被他人左右之人。他的行事风格,多是由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会轻易因他人的几句劝说就做出改变。况且,戚夫人一生顺从刘邦,从未有过悖逆之举,在流传下来的诸多历史记载中,也绝无任何有关她在这件事上进言说辞或是暗中谋划的片言只语。
刘邦对于改立太子的心思,虽未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但想必也向足智多谋的张良透露过这方面的意思。张良身为汉朝的开国元勋,深知“疏不间亲”的道理。帝王的家事,涉及宫廷的复杂权谋和情感纠葛,太过夹缠不清。他自知不便过多参与,以免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便以这微妙的理由,不置可否。
既然张良始终保持着沉默,未表明任何态度,刘邦心中的计划便开始愈发坚定。他觉得只要在朝堂之上不断地坚持提出改立太子之事,让其他大臣知晓并参与讨论,在舆论和政策上形成一定的压力,那么自己通过改立太子来限制吕后的计划便极有可能得以推行实施。故而,他在其他大臣面前,始终保持着执意要改立太子的坚决态度,丝毫不露退让之意 。
在那个风云变幻、局势复杂的大汉初立时期,朝堂之上的氛围显得格外凝重。刘邦提出要废掉嫡长子刘盈而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其他重臣们纷纷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历经岁月沉淀、深谙朝堂规矩和古制的官员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觉得刘邦此举措不符合自古传承下来的规矩和制度。古往今来,嫡长子继承制就如同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维系着皇室的正统性与传承的稳定性。在他们的观念里,刘盈作为嫡长子,其地位和权力本就是天经地义的,如今刘邦欲行废立之事,无疑是打破了这种传统秩序,故而他们多持反对意见。他们据理力争,言辞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