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风云初定的汉初,刘邦听闻张良要离去,心中自是不舍,言辞恳切地将他挽留,那语气中满是殷切与不舍。张良听了刘邦如此挽留之词,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毕竟,刘邦如今既是他对大汉的忠诚之归宿,又是他曾并肩作战、相互倚仗的明主,于情于理,都不太好断然离去。
其实,张良的心中并非没有犹豫,但那对汉朝未来深深的隐忧,却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隐忧并非轻易能够释怀,只是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宜将心中的忧虑直白地说出来。毕竟,这涉及到汉朝刚刚建立之时所面临的诸多复杂局势,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朝堂的轩然大波。
张良深知,那刘邦开国封赏之时,封了好多个诸侯王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深埋的种子,未来或许会带来难以预估的祸患。回想起当初田荣造反一事,那风波曾搅得天下局势再度动荡不安。当时的项羽,行事过于自负,在分封诸侯之时,并未真正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实际。他独断专行,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分封,许多诸侯心中本就有诸多不服。
那时,齐王田荣原本就对各路诸侯的封赏心怀不满,加上他本身野心勃勃,在韩王成被杀、项羽又在齐国大开杀戒、到处屠城的残暴行径刺激下,田荣终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而韩王成,本是韩国正统,却在项羽的摆弄下命运多舛。项羽封郑昌为韩王,让郑昌抵御韩王信——这位追随张良一同随刘邦入关,而后又东出参加楚汉战争的英雄。
说起这位韩王信,也就是和那个大名鼎鼎的齐王(后为楚王)韩信并非是同一人。韩王信乃是韩国宗室,他带着对恢复韩国的满腔热忱,追随着张良来到刘邦麾下。在汉中之地,他参与了刘邦的军事谋划。在那场决定命运的楚汉战争中,韩王信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谋。他自告奋勇,主动向刘邦请缨,要求去收复韩地,为刘邦的帝王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邦当时或许只是出于鼓舞士气、稳定局势的考虑,在韩王信出发之际,便许下承诺,说若他能成功收复韩地,便封他为韩王。这一承诺,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韩王信前行的道路。而项羽那边,派遣郑昌为韩王的初衷,自然是为了抵御韩王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的战场上,硝烟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