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近来得闲,心中忽又忆起张良曾对他说过的言语,那便是《太公兵法》里的《文韬》乃是为君治国之法的论述。想当年,他不过是一介草民,可如今却已然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这身份的巨大转变让他不由自主地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治理好这偌大的国家。
只是,刘邦着实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经验。他从未涉足朝堂之事,亦对漫长的历史所知甚少,全然不清楚往昔的先人们都是运用何种方法治理国家的。在他的众多文臣之中,萧何此人啊,性子憨厚老实,每日只会埋头苦干,实实在在地办着实事儿,就像一头只知道耕耘的老黄牛,任你如何去问他治国理政之事,他也是讷讷的,半天憋不出一句有用的话来。相较之下,张良就不一样了。张良心怀天下,对谋略和治国之道有着深厚的见解。所以啊,在刘邦心中,若论寻求治国之道的老师,张良自然是不二之选。
刘邦在用人这方面可是相当精明的。他就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一样,他想要紧紧抓住张良这根能帮他实现治国大业的“救命稻草”。不过呢,这刘邦的脸上有着几分傲慢,毕竟他看着张良,总觉得张良是自己从底层一步步打拼过程中遇到的人,而且自己还比张良大了八九岁呢。刘邦本就是个在江湖中闯荡多年的老油条,骨子里带着一些不羁与随性,不太懂得礼贤下士的那套规矩,所以他是放不下面子的,坚决不肯拜张良为师。
但刘邦也有自己的算盘。他的目的很明确,只要能够轻松自如地达成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就好。于是呢,他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他总是找张良一同喝茶。在那茶香袅袅之中,他不紧不慢地与张良闲聊。看似是一番悠闲自在的场景,实则刘邦是在借这喝茶的机会,巧妙地套取张良关于治国理政学识方面的见解呢。
张良在多年的风云变幻、权谋博弈中,早就对刘邦的那套行事作风和性格特点了如指掌。那些刘邦身上诸如有时显得颇为粗俗、行事不够磊落、偶尔还会流露出几分市井之气的“尿性”,张良可谓一清二楚。
遥想当年,在那深山幽谷之中,张良偶遇神秘莫测的黄石老人。黄石老人将那充满智慧与玄机的《太公兵法》授于他时,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光,看清张良未来的命运。老人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凭借这部兵书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