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得无影无踪,项羽的军队压根儿连一根汗毛都摸不到。
同样,汉军这边也陷入了一个严峻的困境,粮草渐渐匮乏,大有难以支撑下去的危机。战场上,士兵们时常因得不到充足的补给而士气低落,刘邦心急如焚。
于是,刘邦开始逐一向群臣询问。他先是看向韩信,韩信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提出了几条可能的思路,但经过一番深入探讨,却发现都存在着各种难以逾越的障碍,难以切实施行。接着,张良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话语中也满是对局势的担忧,可提出的方法却也只能是暂缓一时之需,并非长久之计。其他群臣也纷纷各抒己见,讨论了许久,但所提出的策略大多只是不痛不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汉军的粮草危机。
刘邦听后,眉头紧锁,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责成丞相萧何好好督办粮草之事。他明白,如今的局面下,萧何的稳健和智慧或许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后一丝希望。同时,他还希望萧何能顺带从后方多派点儿人押送粮草。如此一来,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粮草压力,还可巧妙地解决补充分员这一棘手的难题。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兵力的补充对于汉军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萧何领命而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关中去既征粮又征兵。关中,这片广袤的富饶之地,本是汉军坚实的后方。萧何深知,要将粮草和兵员征集齐备并非易事,必须有足够的号召力和激励措施。
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入伍,萧何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却满含决心的决定。他把他们萧家一百三十几口男丁都召集起来,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当前的局势和汉军面临的困境。他告诉族人们,此时的汉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家国重任。在他慷慨激昂的动员下,族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齐声喊出“精忠报国,共赴国难”,毫不犹豫地纷纷加入军中。一时间,萧家的男儿们豪情满怀,带着坚定的信念,准备为了国家和百姓,奔赴那残酷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