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动不仅仅体现了他的善良和侠义之心,更能从侧面反映出他看人的眼光确实是非常毒辣的。他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一个人的本质。
同样的道理,在他与刘邦短暂相处的过程中,刘邦给张良的感觉就是一位能够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的真英雄。他身上仿佛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吸引身边的人紧紧围绕在他的身边,并且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虽然当时的刘邦已经拥有一支看起来实力还不错的队伍,士兵们各个精神抖擞,装备也还算精良,在当地也算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但是,刘邦这时候还根本没有适应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到一支义军首领的角色转变。他身上还保留着许多过去那种随性而为的特质,一点儿都不摆架子。无论是面对手下的普通士兵,还是一些前来投靠的小股势力,他待人都很是随和亲切。就拿对待张良他们这样一支人数相对较少的小队伍来说,刘邦的表现也是十分真诚友好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队伍规模更大就对他们有所轻视,相反,他的热情欢迎和真诚相待都让张良等人感受到了他的真心。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张良就决定暂时不去投景驹了。他深知,在刘邦的身边,可能会有着更多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于是,他们就与刘邦暂且合兵一处,大家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筹划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乱世之中徐图大业。
当然,在大家共同前行的过程中,必然要讨论一些行军打仗方面的事情。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军事策略关乎着整个队伍的生死存亡。
张良,这位饱读诗书、精通兵法的谋士,多次以《太公兵法》上的精妙说法来向刘邦进言。那《太公兵法》乃是古代兵家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众多深奥的军事谋略和用兵之道。张良每次讲述的时候,都讲得极为细致,从排兵布阵到应对不同敌军的策略,每一个要点都不放过。
而刘邦呢,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没读过多少书,在文化知识的储备上或许比不上那些饱学之士。但是,他却有着一颗极为灵光的脑袋。他的思维就像一把锋利的剑,能够迅速穿透事物表面的迷雾,直抵核心。所以,每当张良讲述完《太公兵法》中的谋略之后,刘邦仅仅是稍稍思考,就能够领悟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