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还压着李重进和张永德两座大山。
直到张永德被撸下去之前,赵匡胤都只是对方的小弟。
论资历和威望他更是比不了李重进。
没走到最后一步,谁能想到赵大会摘了桃子?
否则柴荣也不会放心的让赵大接任殿前都点检的位置。
正是因为从明面上看,赵大的机会很小,他的威胁远远比不上李重进和张永德二人。
只不过很多时候,事情叠加到一起,总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化学反应。
赵匡胤能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其实运气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要说最大的锅,还应该要范质等几个宰相来背。
柴荣临死前,安排的制衡格局还算靠谱,宰相和枢密院把持着军政大权,赵匡胤空有都点检的名号,实则一兵一卒都调动不了。
而且张永德虽被夺了实权,但李重进还兼任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太祖外甥的名头加上禁军的兵权,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只是等恭帝柴宗训即位,宰相们却直接把李重进排挤出中枢,削了他侍卫亲军主将的位置,把李重进彻底压死在淮南前线。
更搞笑的是,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就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赵匡胤轻轻松松的就把禁军精锐带出了东京。
本来想要在东京把禁军集结起来,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而一旦军队分散开来,起到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何况侍卫司中还有个柴荣临死前任命的韩通来牵制赵匡胤。
只可惜几个文官宰相硬生生的给赵大创造了煽动军队造反的契机。
或许也是因为这事,才会让后世怀疑柴荣任命的宰相里出了内鬼。
毕竟突报契丹南下,率军北上抵御,然后半路造反,杀回开封的戏码,后周太祖郭威已经玩过一遍。
很难想象这都能让赵匡胤复刻成功……
不过现如今,李奕横空出世,取代了赵匡胤原本在历史上的位置。
赵匡胤还能翻起多大的风浪可就说不定了。
李奕的目光现在更多的是要放在压在他头上的李重进和张永德身上。